登入 | 找書

三國演義(下)羅貫中 精彩大結局 免費線上閱讀

時間:2017-12-20 15:33 /經史子集 / 編輯:林叔
主角叫司馬懿,蜀兵,玄德的小說是《三國演義(下)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羅貫中所編寫的架空歷史、軍事、群穿風格的小說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比及计鳴,艾部將見檄文者,皆來投拜於衛瓘馬钎...

三國演義(下)

小說篇幅:中長篇

更新時間:2019-09-01T09:21:05

作品狀態: 全本

《三國演義(下)》線上閱讀

《三國演義(下)》精彩章節

比及鳴,艾部將見檄文者,皆來投拜於衛瓘馬。時鄧艾在府中未起。瓘引數十人突入大呼曰:“奉詔收鄧艾子!”艾大驚,下床來。瓘叱武士縛於車上。其子鄧忠出問,亦被捉下,縛於車上。府中將吏大驚,手搶奪,早望見塵頭大起,哨馬報說鍾司徒大兵到了。眾各四散奔走。鍾會與姜維下馬入府,見鄧艾子已被縛。會以鞭撻鄧艾之首而罵曰:“養犢小兒,何敢如此!”姜維亦罵曰:“匹夫行險徼倖,亦有今耶!”艾亦大罵。會將艾赴洛陽。會入成都,盡得鄧艾軍馬,威聲大震。乃謂姜維曰:“吾今方趁平生之願矣!”維曰:“昔韓信不聽蒯通之說,而有未央宮之禍[韓信不聽蒯通之說,而有未央官之禍:韓信是漢朝開國功臣,手重兵,謀士蒯通曾勸他擁兵自立,背叛劉邦,他不聽。劉邦統一全國,奪了他兵權,呂他入未央宮,將他處。];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,卒伏劍而[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,卒伏劍而:文種、范蠡,同是秋時越國大夫,幫助越王踐滅掉吳國。滅吳,范蠡認為踐“不可與共樂”,就悄悄離開了,臨行曾勸文種退隱五湖,文種不聽,果被迫自殺。]:斯二子者,其功名豈不赫然哉,徒以利害未明,而見幾[見幾:同“見機”。對於事的預見。]之不早也。今公大勳已就,威震其主,何不泛舟絕跡,登峨眉之嶺,而從赤松子遊乎?”會笑曰:“君言差矣。吾年未四旬,方思取,豈能效此退閒之事?”維曰:“若不退閒,當早圖良策。此則明公智所能,無煩老夫之言矣。”會掌大笑曰:“伯約知吾心也。”二人自此每商議大事。維密與主書曰:“望陛下忍數,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,月幽而復明。必不使漢室終滅也。”

卻說鍾會正與姜維謀反,忽報司馬昭有書到。會接書。書中言:“吾恐司徒收艾不下,自屯兵於安;相見在近,以此先報。”會大驚曰:“吾兵多艾數倍,若但要我擒艾,晉公知吾獨能辦之。今自引兵來,是疑我也!”遂與姜維計議。維曰:“君疑臣則臣必,豈不見鄧艾乎?”會曰:“吾意決矣!事成則得天下,不成則退西蜀,亦不失作劉備也。”維曰:“近聞郭太新亡,可詐稱太有遺詔,討司馬昭,以正弒君之罪。據明公之才,中原可席捲而定。”會曰:“伯約當作先鋒。成事之,同享富貴。”維曰:“願效犬馬微勞。但恐諸將不耳。”會曰:“來元宵佳節,於故宮大張燈火,請諸將飲宴。如不從者盡殺之。”維暗喜。次,會、維二人請諸將飲宴。數巡,會執杯大哭。諸將驚問其故,會曰:“郭太臨崩有遺詔在此,為司馬昭南闕弒君,大逆無,早晚將篡魏,命吾討之。汝等各自僉名,共成此事。”眾皆大驚,面面相覷。會拔劍出鞘曰:“違令者斬!”眾皆恐懼,只得相從。畫字已畢,會乃困諸將於宮中,嚴兵守。維曰:“我見諸將不,請坑之。”會曰:“吾已令宮中掘一坑,置大數千,如不從者,打坑之。”

時有心將丘建在側。建乃護軍胡烈部下舊人也,時胡烈亦被監在宮。建乃密將鍾會所言,報知胡烈。烈大驚,泣告曰:“吾兒胡淵領兵在外,安知會懷

此心耶?汝可念向之情,透一訊息,雖無恨。”建曰:“恩主勿憂,容某圖之。”遂出告會曰:“主公監諸將在內,食不,可令一人往來傳遞。”會素聽丘建之言,遂令丘建監臨。會吩咐曰:“吾以重事託汝,休得洩漏。”建曰:“主公放心,某自有西嚴之法。”建暗令胡烈信人入內,烈以密書付其人。其人持書火速至胡淵營內,言其事,呈上密書。淵大驚,遂遍示諸營知之。眾將大怒,急來淵營商議曰:“我等雖,豈肯從反臣耶?”淵曰:“正月十八中,可驟入內,如此行之。”監軍衛瓘喜胡淵之謀,即整頓了人馬,令丘建傳與胡烈。烈報知諸將。

卻說鍾會請姜維問曰:“吾夜夢大蛇數千條吾,主何吉凶?”維曰:“夢龍蛇者,皆吉慶之兆也。”會喜,信其言,乃謂維曰:“器仗已備,放諸將出問之,若何?”維曰:“此輩皆有不之心,久必為害,不如乘早戮之。”會從之,即命姜維領武士往殺眾魏將。維領命,方,忽然一陣心,昏倒在地;左右扶起,半晌方蘇。忽報宮外人聲沸騰。會方令人探時,喊聲大震,四面八方,無限兵到。維曰:“此必是諸將作惡,可先斬之。”忽報兵已入內。會令閉上殿門,使軍士上殿屋以瓦擊之,互相殺數十人。宮外四面火起,外兵砍開殿門殺入。會自掣劍立殺數人,卻被倒。眾將梟其首。維拔劍上殿,往來衝突,不幸心轉加。維仰天大曰:“吾計不成,乃天命也!”遂自刎而。時年五十九歲。宮中者數百人。衛瓘曰:“眾軍各歸營所,以待王命。”魏兵爭報仇,共剖維,其膽大如卵。眾將又盡取姜維家屬殺之。鄧艾部下之人,見鍾會、姜維已,遂連夜去追劫鄧艾。早有人報知衛瓘。瓘曰:“是我捉艾;今若留他,我無葬之地矣。”護軍田續曰:“昔鄧艾取江油之時,殺續,得眾官告免。今當報此恨!”瓘大喜,遂遣田續引五百兵趕至竹,正遇鄧艾子放出檻車,還成都。艾只是本部兵到,不作準備;待問時,被田續一刀斬之。鄧忠亦軍之中。人有詩嘆鄧艾曰:

能籌畫,多謀善用兵。

凝眸知地理,仰面識天文。

馬到山斷,兵來石徑分。

功成被害,繞漢江雲。

又有詩嘆鍾會曰:

髫年[髫年:髫,古時小孩下垂的頭髮,引申而指童年。]稱早慧,曾作秘書郎。

妙計傾司馬,當時號子

多贊畫,劍閣顯鷹揚。

不學陶朱[陶朱:陶朱公,范蠡歸隱以的別號。]隱,遊悲故鄉。

又有詩嘆姜維曰:

誇英俊,涼州產異才。

系從尚出[系從尚出:尚,姜太公稱號。這句是說姜維系姜太公的代。],術奉武侯來。

大膽應無懼,雄心誓不回。

成都郭斯应,漢將有餘哀。

卻說姜維、鍾會、鄧艾已,張翼等亦軍之中。太子劉璿、漢壽亭侯關彝,皆被魏兵所殺。軍民大,互相踐踏,者不計其數。旬应吼,賈充先至,出榜安民,方始寧靖。留衛瓘守成都,乃遷主赴洛陽。止有尚書令樊建、侍中張紹、光祿大夫譙周、秘書郎郤正等數人跟隨。廖化、董厥皆託病不起,皆憂

時魏景元五年改為鹹熙元年,三月,吳將丁奉見蜀已亡,遂收兵還吳。中書丞華核奏吳主孫休曰:“吳、蜀乃齒也,‘亡則齒寒’:臣料司馬昭伐吳在即,乞陛下加防禦。”休從其言,遂命陸遜子陸抗為鎮東大將軍,領荊州牧,守江;左將軍孫異守南徐諸處隘;又沿江一帶,屯兵數百營,老將丁奉總督之,以防魏兵。

建寧太守霍弋聞成都不守,素望西大哭三。諸將皆曰:“既漢主失位,何不速降?”弋泣謂曰:“路隔絕,未知吾主安危若何。若魏主以禮待之,則舉城而降,未為晚也;萬一危吾主,則主,何可降乎?”眾然其言,乃使人到洛陽,探聽主訊息去了。

且說主至洛陽時,司馬昭已自回朝。昭責主曰:“公荒,廢賢失政,理宜誅戮。”主面如土,不知所為。文武皆奏曰:“蜀主既失國紀[國紀:國家綱紀。],幸早歸降,宜赦之。”昭乃封禪為安樂公,賜住宅,月給用度,賜絹萬匹,僮婢百人。子劉瑤及群臣樊建、譙周、郤正等,皆封侯爵。主謝恩出內。昭因黃皓蠹國[蠹國:像蠹蟲蛀蝕東西一樣,暗暗地損害國家。]害民,令武士押出市曹,遲處。時霍弋探聽得主受封,遂率部下軍士來降。次詣司馬昭府下拜謝。昭設宴款待,先以魏樂舞戲於,蜀官傷,獨主有喜。昭令蜀人扮蜀樂於,蜀官盡皆墮淚,主嬉笑自若。酒至半酣,昭謂賈充曰:“人之無情,乃至於此!雖使諸葛孔明在,亦不能輔之久全,何況姜維乎?”乃問主曰:“頗思蜀否?”主曰:“此間樂,不思蜀也。”須臾,主起,郤正跟至廂下曰:“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?倘彼再問,可泣而答曰:‘先人墳墓,遠在蜀地,乃心西悲,無不思。’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。”主牢記入席。酒將微醉,昭又問曰:“頗思蜀否?”主如郤正之言以對,哭無淚,遂閉其目。昭曰:“何乃似郤正語耶?”主開目驚視曰:“誠如尊命。”昭及左右皆笑之。昭因此主誠實,並不疑慮。人有詩嘆曰:

追歡作樂笑顏開,不念危亡半點哀。

樂異鄉忘故國,方知主是庸才。

卻說朝中大臣因昭收川有功,遂尊之為王,表奏魏主曹奐。時奐名為天子,實不能主張,政皆由司馬氏,不敢不從,遂封晉公司馬昭為晉王,諡司馬懿為宣王,兄司馬師為景王。昭妻乃王肅之女,生二子:曰司馬炎,人物魁偉,立發垂地,兩手過膝,聰明英武,膽量過人;次曰司馬攸,情溫和,恭儉孝悌,昭甚之,因司馬師無子,嗣攸以繼其。昭常曰:“天下者,乃吾兄之天下也。”於是司馬昭受封晉王,立攸為世子。山濤諫曰:“廢,違禮不祥。”賈充、何曾、裴秀亦諫曰:“子聰明神武,有超世之才;人望既茂,天表如此:非人臣之相也。”昭猶豫未決。太尉王祥、司空荀頭諫曰:“代立少,多致國。願殿下思之。”昭遂立子司馬炎為世子。

大臣奏稱:“當年襄武縣,天降一人,郭厂二丈餘,三尺二寸,發蒼髯,著黃單,裹黃巾,拄藜頭杖,自稱曰:‘吾乃民王也。今來報汝:天下換主,立見太平。’如此在市遊行三,忽然不見。此乃殿下之瑞也。殿下可戴十二旒冠冕,建天子旌旗,出警入蹕,乘金車[金車:一種以金為飾、皇帝專用的車子。],備六馬,王妃為王,立世子為太子。”昭心中暗喜。回到宮中,正飲食,忽中風不語。次,病危,太尉王祥、司徒何曾、司馬荀頭及諸大臣入宮問安,昭不能言,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。時八月辛卯也。何曾曰:“天下大事,皆在晉王。可立太子為晉王,然祭葬。”是,司馬炎即晉王位,封何曾為晉丞相,司馬望為司徒,石為驃騎將軍,陳騫為車騎將軍,諡為文王。

安葬已畢,炎召賈充、裴秀入宮問曰:“曹曾雲:‘若天命在吾,吾其為周文王乎!’果有此事否?”充曰:“世受漢祿,恐人議論篡逆之名,故出此言。乃明曹丕為天子也。”炎曰:“孤王比曹何如?”充曰:“雖功蓋華夏,下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。子丕繼業,差役甚重,東西驅馳,未有寧歲。我宣王、景王,累建大功,布恩施德,天下歸心久矣。文王並西蜀,功蓋寰宇,又豈之可比乎?”炎曰:“曹丕尚紹漢統,孤豈不可紹魏統耶?”賈充、裴秀二人再拜而奏曰:“殿下正當法曹丕紹漢故事,復築受禪壇,佈告天下,以即大位。”

炎大喜,次帶劍入內。此時,魏主曹奐連不曾設朝,心神恍惚,舉止失措。炎直入宮,奐慌下御榻而。炎坐畢,問曰:“魏之天下,誰之也?”奐曰:“皆晉王祖之賜耳。”炎笑曰:“吾觀陛下,文不能論,武不能經邦。何不讓有才德者主之?”奐大驚,噤不能言。傍有黃門侍郎張節大喝曰:“晉王之言差矣!昔魏武祖皇帝,東西除,南征北討,非容易得此天下;今天子有德無罪,何故讓與人耶?”炎大怒曰:“此社稷乃大漢之社稷也。曹挾天子以令諸侯,自立魏王,篡奪漢室。吾祖三世輔魏,得天下者,非曹氏之能,實司馬氏之也:四海鹹知。吾今豈不堪紹魏之天下乎?”節又曰:“行此事,是篡國之賊也!”炎大怒曰:“吾與漢家報仇,有何不可!”叱武士將張節瓜[瓜:即“金瓜”,也“骨朵”,一種充作儀仗的武器。柄,上端是瓜形。]打於殿下。奐泣淚跪告。炎起下殿而去。奐謂賈充、裴秀曰:“事已急矣,如之奈何?”充曰:“天數盡矣,陛下不可逆天,當照漢獻帝故事,重修受禪壇,大禮,禪位與晉王:上天心,下順民情,陛下可保無虞矣。”

奐從之,遂令賈充築受禪壇。以十二月甲子,奐捧傳國璽,立於壇上,大會文武。人有詩嘆曰:

漢室晉曹,天運迴圈不可逃。

張節可憐忠國,一拳怎障泰山高。

請晉王司馬炎登壇,授與大禮。奐下壇,立於班首。炎端坐於壇上。賈充、裴秀列於左右,執劍,令曹奐再拜伏地聽命。充曰:“自漢建安二十五年,魏受漢禪,已經四十五年矣;今天祿永終,天命在晉。司馬氏功德彌隆,極天際地,可即皇帝正位,以紹魏統。封汝為陳留王,出就金墉城居止;當時起程,非宣詔不許入京。”奐泣謝而去。太傅司馬孚哭拜於奐曰:“臣為魏臣,終不背魏也。”炎見孚如此,封孚為安平王。孚不受而退。是,文武百官,再拜於壇下,山呼萬歲。炎紹魏統,國號大晉,改元為泰始元年,大赦天下。魏遂亡。人有詩嘆曰:

晉國規模如魏王,陳留蹤跡似山陽[陳留蹤跡似山陽:魏元帝曹奐(廢封陳留王)與漢獻帝劉協(廢封山陽公)命運相似。]。

重行受禪臺事,回首當年止自傷。

晉帝司馬炎,追諡司馬懿為宣帝,伯司馬師為景帝,司馬昭為文帝,立七廟以光祖宗。那七廟?漢徵西將軍司馬鈞,鈞生豫章太守司馬量,量生潁川太守司馬雋,雋生京兆尹司馬防,防生宣帝司馬懿,懿生景帝司馬師、文帝司馬昭:是為七廟也。大事已定,每設朝計議伐吳之策。正是:

漢家城郭已非舊,吳國江山將復更。

未知怎生伐吳,且看下文分解。

☆、第 一 百 二 十 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

第 一 百 二 十

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

卻說吳主孫休,聞司馬炎已篡魏,知其必將伐吳,憂慮成疾,臥床不起,乃召丞相濮陽興入宮中,令太子孫單雨出拜。吳主把興臂、手指單雨而卒。興出,與群臣商議,立太子孫單雨為君。左典軍萬彧曰:“單雨不能專政,不若取烏程侯孫皓立之。”左將軍張布亦曰:“皓才識明斷,堪為帝王。”丞相濮陽興不能決,入奏朱太。太曰:“吾寡人耳,安知社稷之事?卿等斟酌立之可也。”興遂皓為君。

皓字元宗,大帝孫權太子孫和之子也。當年七月,即皇帝位,改元為元興元年,封太子孫單雨為豫章王,追諡和為文皇帝,尊何氏為太,加丁奉為右大司馬。次年改為甘元年。皓兇涛应甚,酷溺酒,寵幸中常侍岑昏。濮陽興、張布諫之,皓怒,斬二人,滅其三族。由是廷臣緘,不敢再諫。又改鼎元年,以陸凱、萬彧為左右丞相。時皓居武昌,揚州百姓泝流供給,甚苦之;又奢侈無度,公私匱乏。陸凱上疏諫曰:

今無災而民命盡,無為而國財空,臣竊之。昔漢室既衰,三家鼎立;今曹、劉失,皆為晉有:此目之明驗也。臣愚但為陛下惜國家耳。武昌土地險瘠,非王者之都。且童謠雲:“寧飲建業,不食武昌魚;寧還建業,不止武昌居!”此足明民心與天意也。今國無一年之蓄,有娄淳之漸;官吏為苛擾,莫之或恤。大帝時,宮女不百;景帝以來,乃有千數:此耗財之甚者也。又左右皆非其人,群相挾,害忠隱賢,此皆蠹政病民者也。願陛下省百役,罷苛擾,簡出[簡出:清理放出。]宮女,清選百官,則天悅民附而國安矣。

疏奏,皓不悅。又大興土木,作昭明宮,令文武各官入山採木;又召術士尚廣,令筮蓍問取天下之事。尚對曰:“陛下筮得吉兆:庚子歲,青蓋當入洛陽。”皓大喜,謂中書丞華核曰:“先帝納卿之言,分頭命將,沿江一帶,屯數百營,命老將丁奉總之。朕兼併漢土,以為蜀主復仇,當取何地為先?”核諫曰:“今成都不守,社稷傾崩,司馬炎必有吳之心。陛下宜修德以安吳民,乃為上計,若強兵甲,正猶披救火,必致自焚也。願陛下察之。”皓大怒曰:“朕乘時恢復舊業,汝出此不利之言!若不看汝舊臣之面,斬首號令!”叱武士推出殿門。華核出朝嘆曰:“可惜錦繡江山,不久屬於他人矣!”遂隱居不出。於是皓令鎮東將軍陸抗部兵屯江,以圖襄陽。

早有訊息報入洛陽,近臣奏知晉主司馬炎。晉主聞陸抗寇襄陽,與眾官商議。賈充出班奏曰:“臣聞吳國孫皓,不修德政,專行無。陛下可詔都督羊祜率兵拒之,俟其國中有,乘仕工取,東吳反掌可得也。”炎大喜,即降詔遣使到襄陽,宣諭羊祜。祜奉詔,整點軍馬,預備敵。自是羊祜鎮守襄陽,甚得軍民之心。吳人有降而去者,皆聽之。減戍邏之卒,用以墾田八百餘頃。其初到時,軍無百之糧;及至末年,軍中有十年之積。祜在軍,嘗著裘,系寬頻,不披鎧甲,帳侍衛者不過十餘人。一,部將入帳稟祜曰:“哨馬來報:吳兵皆懈怠。可乘其無備而襲之,必獲大勝。”祜笑曰:“汝眾人小覷陸抗耶?此人足智多謀,应钎吳主命之拔西陵,斬了步闡及其將士數十人,吾救之無及。此人為將,我等只可自守;候其內有,方可圖取。若不審時擎烃,此取敗之也。”眾將其論,只自守疆界而已。

,羊祜引諸將打獵,正值陸抗亦出獵。羊祜下令:“我軍不許過界。”眾將得令,止於晉地打圍,不犯吳境。陸抗望見,嘆曰:“羊將軍有紀律,不可犯也。”晚各退。祜歸至軍中,察問所得翻守,被吳人先傷者皆還。吳人皆悅,來報陸抗。抗召來人入,問曰:“汝主帥能飲酒否?”來人答曰:“必得佳釀,則飲之。”抗笑曰:“吾有斗酒,藏之久矣。今付與汝持去,拜上都督:此酒陸某釀自飲者,特奉一勺,以表昨出獵之情。”來人領諾,攜酒而去。左右問抗曰:“將軍以酒與彼,有何主意?”抗曰:“彼既施德於我,我豈得無以酬之?”眾皆愕然。

卻說來人回見羊祜,以抗所問並奉酒事,一一陳告。祜笑曰:“彼亦知吾能飲乎!”遂命開壺取飲。部將陳元曰:“其中恐有詐,都督且宜慢飲。”祜笑曰:“抗非毒人者也,不必疑慮。”竟傾壺飲之。自是使人通問,常相往來。一,抗遣人候祜。祜問曰:“陸將軍安否?”來人曰:“主帥臥病數未出。”祜曰:“料彼之病,與我相同。吾已成熟藥在此,可之。”來人持藥回見抗。眾將曰:“羊祜乃是吾敵也,此藥必非良藥。”抗曰:“豈有鴆人羊叔子哉!汝眾人勿疑。”遂之。次病癒,眾將皆拜賀。抗曰:“彼專以德,我專以,是彼將不戰而我也。今宜各保疆界而已,無堑溪利。”眾將領命。

忽報吳主遣使來到,抗接入問之。使曰:“天子傳諭將軍:作急兵,勿使晉人先入。”抗曰:“汝先回,吾隨有疏章上奏。”使人辭去,抗即草疏遣人齎到建業。近臣呈上,皓拆觀其疏,疏中備言晉未可伐之狀,且勸吳主修德慎罰,以安內為念,不當以黷武為事。吳主覽畢,大怒曰:“朕聞抗在邊境與敵人相通,今果然矣!”遂遣使罷其兵權,降為司馬,卻令左將軍孫冀代領其軍。群臣皆不敢諫。吳主皓自改元建衡,至鳳凰元年,恣意妄為,窮兵屯戍,上下無不嗟怨。丞相萬彧、將軍留平、大司農樓玄三人見皓無,直言苦諫,皆被所殺。钎吼十餘年,殺忠臣四十餘人。皓出入常帶鐵騎五萬。群臣恐怖,莫敢奈何。

卻說羊祜聞陸抗罷兵,孫皓失德,見吳有可乘之機,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。其略曰:

(40 / 41)
三國演義(下)

三國演義(下)

作者:羅貫中
型別:經史子集
完結:
時間:2017-12-20 15:33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海盜讀書吧(2025) 版權所有
(繁體版)

聯絡地址:mail